国医大师朱良春 命门学说的传承与创新
国医大师朱良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不仅以擅长诊治疑难疾病而闻名,更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及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见长。在命门学说的研究上,朱良春既有深厚传承,又具创新见解。他的命门学说研究源于《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广泛吸纳历代医家学术精髓,并历经数十年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最终形成了系统而独特的学术体系。

朱良春对命门学说发展的贡献

命门并非独立器官,而是功能系统

朱良春认同明代医家孙一奎、张景岳等人的观点,认为命门并非一个解剖学上的独立器官,强调命门是肾中精气功能的体现,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在,是人体元阴元阳(真阴真阳)的根本。它的功能和肾是紧密相连的,命门的功能就是肾中精气的核心功能,特别是肾阳(元阳)功能的集中体现。

命门之火作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温煦、推动、气化的功能

朱良春特别重视命门之火的元阳、真阳、肾阳的作用。他认为,命门之火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体温、推动脏腑功能活动、促进新陈代谢的根本动力,是气化的源泉,是人体水液代谢、精气血津液相互转化的根本动力,也是抵御外邪的根本根基。命门之火充足,则人体卫外功能强固,不易感受外邪,若命门火衰,则卫阳不固,易感外邪且病难愈。

命门与肾的关系是“一体两面”

朱良春认为,“命门”与“肾”在功能上密不可分。命门的功能包含在肾的功能之中,是肾阳功能的最高层次和集中体现。肾精是物质基础,命门之火(肾阳)是功能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先天之本”。

命门与督脉、奇经八脉的关系

命门之气与督脉相通,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温补命门之火,有助于振奋督脉阳气,这对于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脑髓空虚等病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奇经病变多因大病、久病累及,对此,朱良春创立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法治疗痹证,构筑“肾—督—络”一体分层理论,认为其本在肾督,涉及肝肾不足或肾督阳虚,标在络脉阻滞、筋骨失养。

重视“命门动气”学说

朱良春传承了孙一奎所提倡的“命门动气说”,认为命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动气),是两肾间所藏的“真火”。此火宜潜藏而不宜妄动,潜藏则生机盎然,妄动则耗伤真阴真阳,强调命门真阳与真阴互根互依,二者平衡是健康根基。所以他将固护命门“动气”作为治则,倡导从肾论治、培补阴阳,创制了许多实用有效的方剂。

命门学说在临床上有核心的指导意义

朱良春指出,诸多虚损疾病的根本在于命门火衰,因此强调“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通过温补命门之火激发人体的生机和自愈能力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用药特点为擅用温阳扶正、血肉有情之品:在温补命门时,不仅常用附子、肉桂、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等温阳药,尤其擅长运用鹿茸、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认为其能直补精血,峻补元阳,力专效宏。他还注重药物配伍,常在温补药中佐以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滋阴填精之品,体现“阴中求阳”的思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诸多论著中,对命门学说各方面皆有论述

如在《痹证专辑》中论述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腰腿痛等属于肾督亏虚、阳气不足的痹病时,朱良春反复强调温补肾督的重要性。他创制的著名方剂益肾蠲痹丸的核心思想就是益肾壮督、蠲痹通络,其中大量使用温补肾阳、填补肾精、通督脉的药物,直接体现了其在命门学说指导下的温阳通督治法。

《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1辑·肾系病分册》中,在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等出现水肿、蛋白尿、畏寒肢冷、腰气酸软等脾肾阳虚症候时,朱良春非常强调温补命门之火以助气化、利水湿、固精微,重用附子、仙灵脾、巴戟天、黄芪等,并常配合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在慢性肾病的治疗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附子”篇,详细论述附子回阳救逆、温补命门之火的作用,强调其在抢救危重症及治疗慢性虚寒性疾病中的关键地位。“鹿茸(角)”篇,阐述其峻补元阳、益精血、强筋骨的功效,是温补命门之火的要药。“紫河车”篇,强调其大补气血、温肾填精的作用,常用于命门火衰、精血亏虚的重症。

《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中,在使用虫类药通络止痛的同时,常配伍于温补肾督方中,体现“通补兼施”的思想,也暗含命门学说指导下的督脉理论。朱良春在诸多著作中对附子、鹿茸、紫河车以及虫类药物都有深刻的阐述,指出它们和命门学说的相互关联。

《名师与高徒——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选粹·膏方治疗疑难病的临床实践》中,膏方常以温补脾肾、滋养精血为主轴,核心思想就是固护和培补先天之本,尤其适合命门火衰、精血不足的慢性病、老年病患者。

学习启迪与研究

笔者在学习朱良春命门学说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这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笔者是从事中医骨伤科的专业医生,继承了石氏伤科和内伤学说,近30年来,致力于中医骨内科学的构建和发展,在实践中对命门学说的应用也有所体会。

命门学说启迪

肾精为筋骨之本:肾精亏虚是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慢性筋骨病的核心病机。肾精不足导致骨髓失充、骨质脆弱(骨痿)及筋骨失养(筋痿),形成“痹痿并存”状态。

命门动力协同:引入命门学说,强调命门之火(肾阳)是肾精化生能量的动力源。命门火衰则精不化气,加重骨代谢障碍。

肾精的干细胞本质:提出“肾精=干细胞+微环境”理论,证明肾精亏虚的本质是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及微环境紊乱,导致组织再生能力下降。

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NEIC)系统调控机制:肾精状态由NEIC系统共同调控,其功能紊乱引发慢性炎症,加速骨质疏松、痴呆等疾病进展。

建立“肾精状态评估系统”:形成“肾精变化规律曲线”,证明了“肾精状态”与NEIC-Me指标变化一致性在80%~85%。

临床研究

笔者团队曾用温阳药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进行干预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常见病,6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高达32%,很多骨质疏松病人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我们采用的温肾阳颗粒由淫羊藿、骨碎补、女贞子、牛膝、独活组成。根据中医临床诊疗规律和国际标准化要求,我们制定了证病结合、分型论治的规范化临床治疗方案,开展了温肾阳颗粒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共纳入200例患者进行观测。采用肾精状态评估系统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显示治疗后原发性骨折患者肾阳虚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温肾阳颗粒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2%,显著优于安慰剂对照组28%,能够明显地缓解患者的腰背疼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临床阳虚症状。

基础研究

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也做了相应的基础研究,探讨温肾阳颗粒治疗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模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温肾阳颗粒中剂量组可以显著增加小鼠子宫重量、提高雌激素水平;改善小鼠腰椎骨小梁的结构,以中剂量组最佳;增加小鼠骨骼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和弹性模量,以中剂量组最佳;提高小鼠血清骨代谢水平,以中、高剂量组效果明显;提高小鼠腰椎骨密度,以中剂量组最佳;提高腰椎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降低骨小梁分离度,以中剂量组最佳。

对益肾蠲痹丸的应用

益肾蠲痹丸是朱良春的经验方剂。其药物组成包括了四个方面:一是补肾壮督药熟地黄、当归、淫羊藿、鹿衔草、骨碎补、生地黄、鸡血藤;二是搜风剔邪药全蝎、蜈蚣、乌梢蛇、蜂房、地鳖虫、僵蚕、地龙;三是祛风通络药寻骨风、老鹳草、虎杖、延胡索、徐长卿;四是调和药甘草。这20味药具有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抗炎镇痛的效果,在类风湿关节炎,特别是重症的、顽固性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方面都有显著的疗效。

笔者对益肾蠲痹丸颇为推崇,认为此方疗效卓著。随着从业年限的增加,笔者在临床中遇到的综合征也日益增多——不仅限于颈椎病、腰椎病、椎管狭窄或骨质疏松,更常见局部与全身症状交织、多病共存的复杂病情,往往令人束手无策。自学习朱良春先生的经验方后,我将益肾蠲痹丸广泛应用于各类晚期疑难病症的治疗中,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现在应对中晚期的强直性脊柱炎,笔者基本上是将此方简单变化以后应用,反响良好。在此总结笔者运用益肾蠲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验案一则,以作分享。

曾某,男,68岁,2024年4月12日初诊。主诉:腰骶疼痛伴活动受限10年,加重1月余。现病史: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疼痛,活动度逐渐降低,夜间及晨起时疼痛加重,翻身困难。近1月来,上述症状显著加重,腰骶部、胸背部及颈部呈持续性疼痛。步履困难,腰前俯30°,生理弧度消失,过伸试验阳性,L4-L5棘突旁压痛(2+),颈椎活动受限。双髋关节疼痛,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均受限,“4”字试验阳性。畏寒肢冷,夜寐不宁,胃纳尚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薄白,舌胖大边有齿痕,脉细沉。

辅助检查:血沉(ESR)75mm/h;C反应蛋白(CRP)50mg/L;抗O300IU/ml;HLA-B27阳性。MRI提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3-L5椎体边缘可见轻度骨质增生,L4-L5椎间隙变窄,未见明显突出或膨出,硬膜囊及神经根未见受压。轻度骨髓水肿,范围局限于椎体边缘小区域。双髋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光滑度下降,轻度不规则改变。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诊断:大偻(肾督亏虚证)。

方药:蜂房10g,鸡血藤30g,当归10g,乌梢蛇10g,地龙10g,地鳖虫10g,僵蚕10g,威灵仙15g,生甘草6g,女贞子12g,羌独活各12g,秦艽12g,川楝子9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4月26日复诊:药后患者腰椎、髋关节疼痛、压痛减轻,间歇性跛行可至300米,畏寒缓解,腰前俯近60°,过伸试验弱阳性,颈椎左右转侧幅度增加,髋关节活动度有所增强。胃纳、二便、夜寐尚可,舌淡胖苔薄白,脉细。辨证治则同前,上方去羌独活、秦艽、川楝子,加徐长卿12g、虎杖根12g。28剂,水煎服,日1剂。

就诊3个月后随访:患者反馈畏寒肢冷已愈,疼痛明显减轻,颈、胸、腰椎活动度增加。复查异常指标:血沉(ESR)22mm/h;C反应蛋白(CRP)9mg/L;抗O168IU/ml;HLA-B27阳性。胃纳、二便、夜寐均可,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嘱原方续服,定期复诊,防避风寒,起居有度。

就诊半年后随访:晨僵症状明显减轻,偶有髋关节疼痛,颈椎、胸椎活动度有所提升,腰椎活动度尚可。除HLA-B27阳性外,余异常指标均已正常。复查MRI提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3-L5椎体边缘轻度骨质增生,硬膜囊及神经根未见受压,椎管稍有狭窄。脊髓圆锥及马尾神经形态、信号无异常。椎旁软组织未见肿胀及异常信号影。双侧骶髂关节面毛糙、不规则改变,关节间隙略显狭窄,未见明显关节融合征象。嘱停药观察,定期复诊,避风寒,慎起居。(国医大师 施杞)
(本文摘编自施杞在朱良春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研讨会暨第四届章朱学派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传承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