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王新陆创血浊理论指导衰老相关疾病防治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衰老已成为许多慢性和人类致命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多种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等,这给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是目前衰老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的血浊理论是新时代中医现代化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为探究衰老机制及防治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从血浊与衰老的关系探讨血浊致衰的病理机制及防治衰老的临床应用,以期为血浊理论指导抗衰老、延缓衰老及防治衰老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借鉴。

血浊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血浊理论的内涵

血浊是王新陆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中医病因病机学概念,是血的成分、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中医学认为,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浊”,《说文解字》载“水,出齐郡厉伪山,东北入钜定”。此处“浊”用来形容水污浊、不清澈。传统医学古籍中人们对“浊”的论述比比皆是:《黄帝内经》中有“浊阴”“浊气”之记载;后又有将其与痰、湿、瘀、毒等病理因素合称,取其重着、黏腻、浑浊之义形成的痰浊、湿浊、瘀浊、浊毒等;也有将其与人体分泌物合称的精浊、尿浊等。

王新陆认为,“浊”可分为“生理之浊”和“病理之浊”。生理之浊,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载“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指水谷精微运化后产生的质地较稠厚、营养成分较高的部分精微物质,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脂质、葡萄糖、微量元素等,对维持人体基础代谢及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生理之浊还包括本该出下窍的“浊阴”,即机体代谢产生的废弃之物,如现代医学中的尿素、肌酐等。但当其代谢异常过量堆蓄积于体内时就会变成“病理之浊”,常表现为尿酸、肌酐的升高等。“病理之浊”还包括由水谷精微蓄积导致气血运行障碍而产生的相关病理变化,如现代医学中血糖血脂升高、血液中炎症因子增加、凝血因子异常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等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这都表明了浊之内涵与血分关系密切,好发于血脉之中,有涩滞黏浊不清的特性,正如《灵枢·根结》中“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及《灵枢·阴阳清浊》“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的论述。

“血浊”是王新陆在其著作《脑血辨证》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指血液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失去清纯状态,变得混浊、黏稠、秽浊从而影响到血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出现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总的来说涉及血液成分改变、血液运行异常及血液功能的异常。

血浊的外延

血浊与痰饮、瘀血、痰瘀互结证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痰饮指人体水液代谢异常后停聚体内而成的病理产物,可随气之升降,无处不到。血浊与痰饮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血浊的形成可以影响水液代谢,导致痰饮内生。如血浊可使血液黏稠、运行不畅,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影响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使得水液停聚成痰饮;另一方面,痰饮一旦形成,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促使血液进一步污浊,加重血浊状态。瘀血指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而瘀滞于经脉脏腑之中,是血液停滞的一种状态。血浊为瘀血之渐,瘀血是血浊的最终状态。当血液出现浊化,其正常的运行状态被破坏,流动性就会变差,逐渐发展为瘀血。同时,瘀血形成后,又会进一步阻碍气血运行,使得血液更难以恢复清畅状态,加重血浊程度。痰瘀互结证则是痰饮和瘀血相互交织、共同为患的一种病理状态。血浊可使血行不畅、血液污浊、痰饮滋生,促进痰饮与瘀血相互结合,而在痰瘀互结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影响血液状态,使血浊情况持续恶化。

此外,血浊还贯穿于多种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血浊的发生也日益增多,与衰老及年龄相关疾病的关系密切。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血浊可表现为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密切相关。在脑血管疾病方面,血浊可导致的血液流变学异常使脑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与脑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脑出血等密切相关。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血浊可影响脑部微循环,刺激炎症反应,引起神经细胞内蛋白质异常聚集,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与血浊有着极其相似的致病机制、致病特点和致病类型,故将血中异常的物质、微量元素均归于血浊范畴。因而在代谢综合征等疾病中,血浊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血液黏稠度增加,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二是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升高;三是血糖代谢紊乱,可能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异常;四是血压升高,血浊可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五是血中尿酸升高,发为高尿酸血症。此外,血浊还与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相关。

总之,血浊作为诸多现代疾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与病理基础,其形成以后作为继发致病因素,加速疾病病机的演化与病程进展,是现代疾病状态与健康状态的病理枢纽,阻断其进展即是阻断机体从健康向疾病状态的发展。

衰老的实质

衰老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生物学过程,是生命周期中按照一定规律发生在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演变,表现为一系列随增龄而显现的全身性、渐进性、衰退性的变化或紊乱。从理论上讲,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前者指机体在其生长的全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普遍性、退行性变化;后者则主要是由于各种疾病导致的衰老。但在大多数老年人身上,这两者往往同时存在,相互影响,难以严格区分。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有阴阳虚损致衰学说、脾虚致衰学说、肾虚致衰学说等。王新陆的血浊理论,对于衰老及老年慢性疾病的诊疗有着独到见解,提出“继承创新、中西并重”“无证可辨、化浊为先”“古药新理、活用援药”的学术思想。从血浊角度认识衰老的实质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血液成分改变与衰老;二是血液运行异常与衰老;三是血液功能异常与衰老。

血液成分改变与衰老

《灵枢·营卫生会》“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景岳全书》“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张氏医通·诸血门》“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均认为血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和肾精构成,年老体弱使得脏腑功能逐渐减退,脾胃衰弱运化乏力,水谷不能充分化生为精微,使得“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这一过程受阻,反而易生痰湿等病理产物,其混入血液,使血液成分改变,产生血浊。其次,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衰老使肾精亏损,肝血不足。一方面,肾精亏虚不能化气生血,血液化生无源,可导致血液亏虚且运行不畅,产生血浊;另一方面,肝血不足,疏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也会影响血液的清纯状态,出现血浊相关表现。同时,衰老使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减缓,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自由基等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体外,这些代谢废物在血液中逐渐累积,也会使血液成分变得“浊”。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自由基会攻击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分子,包括脂质、蛋白质和DNA等,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当血液中自由基含量增多时,它可以随着血液循环影响全身细胞,加速细胞老化和死亡,进而影响器官功能,成为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液运行异常与衰老

血液的正常生成和循脉运行依赖于肝、心、脾、肺、肾等脏腑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景岳全书》记载:“血富于冲,所至皆是。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年老体衰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痰饮瘀浊病理产物内生,变生血浊。一方面,气为血之帅,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朝百脉以及肝气的疏泄,从而保证气行则血行;另一方面元气、宗气、卫气对血液的正常运行也至关重要,年老气虚则血液运行缓慢,易停滞成瘀,与体内的其他病理产物如痰湿等相互夹杂,形成血浊。同时,随着增龄,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壁增厚,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阻力增大,而血液黏稠度的升高是血浊在运行方面的体现。高黏滞的血液流动缓慢易形成血栓,阻塞微小血管,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导致组织缺氧和代谢紊乱,从而促进机体衰老。

血液功能异常与衰老

血液具有濡养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作用,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均依赖血液提供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如《难经·二十二难》“血主濡之”及《素问·五脏生成》中“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在衰老过程中,由于人体脏腑亏损、精气亏虚,导致血的成分与运行异常,影响血液功能正常发挥产生血浊。血浊的存在,使脏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功能日渐衰退。因此,血液的濡养功能下降是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血液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强调了血气对于人体精神状态的重要性。《灵枢·平人绝谷》记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表明气血充盈、血脉和利,人才会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若血液污浊混乱,则会导致人体发生精神病变,如《素问·调经论》中“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如此便影响血濡养精神的作用,使人体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会受到影响,加速衰老进程。

综上所述,从血浊角度来看,衰老的实质是血液在成分、运行和功能等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变化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全身脏腑功能衰退和机体的老化。

血浊与衰老的关系

衰老易生血浊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论述了人体生长发育及衰老的过程与气血、脏腑的关系。如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随着年龄增长,气血以及脏腑功能逐渐衰退,从而出现衰老的表现。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脏腑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气血津液输布代谢的重要功能。如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脾主运化,既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成气血,又运化水湿以维持津液代谢平衡;肺主气司呼吸,且通调水道,参与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调节;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精能化气,对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调节也起着关键作用。而当人体进入衰老阶段则脏腑主持和调节气血津液输布代谢的功能也必然受到影响。

一方面,气血津液代谢异常对血液成分造成影响。如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导致血液中营养物质的比例失衡,一些本该被正常代谢利用的物质可能残留于血液中,使血液变得“不清净”;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功能障碍,使水液停聚于体内,浊气不能排出体外,影响肺朝百脉净化血液的功能,也会使血液成分发生改变;肾藏精化气功能衰退,可使血液中出现代谢废物蓄积的情况。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血液成分从正常纯净的状态逐渐出现污浊,表现为血浊的特征。

另一方面,气血津液代谢异常对血液运行状态产生影响。如心气衰导致血液推动无力,同时,心阳不振则寒凝血脉,使血液流动变慢;水湿代谢失常产生的痰饮等病理产物,可以阻滞经络,阻碍血液的正常流通,使血行不畅;肾阳虚则温煦推动无力,血液凝滞;肾阴虚则虚火内生,灼伤津液,血液黏稠而影响其运行状态。血液运行状态的这些改变,如血流缓慢、运行不畅等,同样是血浊概念中所涉及的血液不再处于正常的清澈、流畅运行状态的表现。进一步说明了人体衰老使脏腑功能逐步减退,气血津液输布代谢异常,从而影响到血液成分与运行状态的改变产生血浊。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衰老使得血管及血液系统成分发生改变出现血浊。现代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加,机体的血管结构会发生异常改变,其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即为血管衰老现象。血管衰老使管壁增厚、弹性降低、内膜变得粗糙,发生淀粉样变及血管钙化等病理改变,导致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减弱。这些变化会影响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流动,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出现血液循行状态的改变,产生血浊。同时,研究表明脂代谢紊乱也可通过氧化应激、慢性炎症等机制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促进血管衰老,而脂质代谢紊乱属于血浊范畴,进一步说明血浊也可以导致血管衰老。血管衰老又是各种血管相关疾病及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老化的基础。因此,可见血浊与衰老二者互为因果。

此外,血液流变学研究证实,衰老过程中,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和生化成分也会发生变化。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聚集性增强,血小板的活性增加,全血黏度增高,血脂、血糖水平也可能升高。这些变化都使得血液的黏稠度增加、流动性变差,容易出现血液成分异常及循行状态改变产生血浊现象。有研究发现步入中老年之后血液老化,血液的性状出现改变,血流速度减慢、pH值下降引起血液酸化及代谢产物堆积现象,并认为血液老化是导致机体衰老的根源,则进一步佐证了衰老易生血浊,而血浊可以导致衰老。

血浊促进衰老

中医学认为,血浊是气血失常的一种表现。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浊则会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如《灵枢·天年》中提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表明气血和畅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当血浊出现时,气血不能濡养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促进衰老。血浊于心则使心脏负担加重,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不畅,各脏腑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血浊于肺则影响肺的气血运行和呼吸功能,血浊之邪阻滞肺络,使肺气宣发肃降异常,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血浊于肝则影响肝气的疏泄和肝血的正常流通,导致肝脏的解毒和代谢功能异常,毒素在体内堆积,进一步损害脏腑,加速衰老过程;血浊于脾则导致脾胃升降之机失调,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输布,水湿停聚成痰成饮,进一步加重血浊,加速衰老;血浊于肾则影响肾的气化和封藏功能,导致水液代谢失常产生湿痰水饮等病理产物,还会影响肾脏的排泄功能,导致体内废物和毒素堆积,加重肾脏负担,同时肾失封藏,肾精亏损会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加速衰老。

此外,浊客血中,可随血液运行遍布全身,累及人体周身内外上下,阻滞人体肢体经络,扰乱脏腑气机,致使脏腑功能失调、经络气血运行失畅,产生广泛的病理症状。血浊留伏日久,还可聚湿聚痰化瘀,如《血证论》中“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脉因证治》中“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所以痰、浊、瘀三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导致气机紊乱,耗伤正气,使疾病出现慢性化、复杂化和严重化的发展态势,导致疾病缠绵难愈,变证多端,甚则转为坏病、死病,加速人体病理性衰老,故有“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之言。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等均属于血浊现代生物学范畴。血浊可以导致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加剧、微循环障碍和代谢紊乱的加重。血浊状态下,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导致氧化应激失衡。脂质过氧化可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使细胞内物质泄漏;蛋白质氧化可导致酶活性丧失、受体功能异常等;DNA损伤则可能影响基因的表达和细胞的增殖、分化。而这些氧化应激损伤会加速细胞衰老和死亡,进而影响器官功能,促进衰老进程。同时,血浊状态下可促使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释放增加。慢性炎症持续刺激组织细胞,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这与衰老和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密切相关。此外,血浊还可引起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微血管的管径变小、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瘀滞等。血浊也往往伴随着代谢紊乱,如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尿酸升高等。高血糖可引起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产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可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引起细胞功能改变和组织损伤;尿酸升高可诱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这些代谢紊乱相互影响,进一步加重机体的损伤,促进衰老。

扶正化浊以延缓衰老

血浊的形成会加速衰老进程,通过调理血液的清浊状态,改善气血循环,增强脏腑功能,可以有效地延缓衰老。王新陆拟方化浊行血汤治疗血浊,该方由荷叶、焦山楂、决明子、赤芍、制水蛭、酒大黄、路路通、虎杖、何首乌9味药组成。同时,可结合援药理论,灵活使用靶向衰老的援药。

援药理论是指将传统中医四诊与现代医学检查收集到的患者信息,利用传统中医理论及现代临床医学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中药药理学等研究结果,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之上的微观靶向用药。援药是指经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实可直接作用于确切靶器官,对疾病的主要病因、主要病症有明确治疗作用,配伍到方中能起到缓解症状或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的药物。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人参、黄芪、枸杞子、山药等中药可作为援药应用于衰老的防治。人参,《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为上品。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人参具有抗细胞衰老、抗氧化应激、抑制端粒缩短、抗炎、维持线粒体稳态、调节免疫及内分泌功能的作用。针对衰老的病因具有很好的靶向治疗作用,是抗衰老的首选援药。黄芪,《本草纲目》载其“主治补虚,又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益气,利阴气”。《药性歌诀》记载“黄芪入药,为强壮剂,益正气,壮脾胃”,被李时珍称为“补气第一要药”。黄芪可以补益肺脾之气,达到“气旺则血充,气旺则血生”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调控肠干细胞,上调端粒酶活性、抑制端粒缩短,抗氧化应激、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此外,黄芪总黄酮可通过多个通路和靶点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控制血糖和血脂、发挥免疫调节、抗肿瘤和保护心血管系统等作用。枸杞子,《神农本草经》云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为上品,具有益精明目、滋补肝肾、补虚益精等功效。现代药理证实,枸杞子具有抗氧化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DNA修复能力、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可以靶向衰老机制发挥抗衰作用。山药,《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为上品。其被张锡纯誉为“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可以治一切阴分亏损之证”,既可补先天之本,又可调后天之本。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山药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细胞衰老、调节肠道菌群,抗炎、调节免疫及降血糖、降血脂等方面作用。

典型验案

患者,男,70岁,2023年3月16日初诊。主诉:头晕眼花、周身乏力半年余,加重伴手足麻木1月。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眼花、周身乏力,未予重视,自行休息调养,近1月来症状逐渐加重,自觉体力明显下降,日常活动如扫地、爬楼等都易疲劳。刻下症见:乏力气短伴有头晕,呈昏沉感,无视物旋转,自觉视物模糊,并出现手足麻木,偶有刺痛感,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食欲差,食后腹胀,睡眠欠佳,多梦易醒,大便溏薄,日行2~3次,小便正常,面色粗黄晦暗,口气秽浊。舌黯淡有瘀、边齿痕,舌苔黏腻,脉细涩。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血压控制尚可。辅助检查:血液检查显示血脂偏高,血液流变学检查提示血液黏稠度增高。

辨证:气虚血浊证。

治法:益气扶正化浊。

方予化浊行血汤处方加减:荷叶10g,山楂15g,路路通9g,赤芍15g,制何首乌10g,女贞子15g,川芎12g,泽泻15g,石菖蒲10g,远志10g,苍术15g,炒白术15g,炙甘草9g,山药30g,人参10g(另煎),黄芪30g,枸杞子15g。14剂,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3月30日复诊:服药14剂后,神疲乏力、便溏症状好转,失眠头晕症状缓解,舌质暗红,瘀斑较前减少。在上方基础上化裁巩固治疗2个月后复诊,患者头晕眼花、周身乏力、手足麻木等症状明显消失,血脂明显降低,精神状态良好。

按 患者年近古稀,脏腑功能衰退,脾胃虚弱,一方面水谷精微运化不利,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心神失养,则睡眠多梦易醒;另一方面脾虚失运,水湿痰饮内生,浊气入血,血浊内生,表现为面色粗黄晦暗,口气污浊,舌边齿痕,苔黏腻,食少腹胀、大便溏薄。同时,血浊影响气血正常运行,日久成瘀,进一步耗损人体正气,导致气虚更加明显,气虚则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表现为乏力气短、头晕、视物模糊;气虚推动血行无力,瘀血阻络,故手足麻木刺痛,舌有瘀斑、脉细涩,综合辨证为气虚血浊证。

选方化浊行血汤加减。方中荷叶可升发清阳、化浊降脂,使脾胃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缓解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上窍不清的症状,同时也有助于减轻血脂偏高现象。山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减少因饮食积滞产生的浊气入血的机会,从源头上遏制血浊的产生。川芎为血中气药,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与方中赤芍配伍,可增强活血化浊散瘀的作用,减轻血浊程度。路路通可疏通经络,改善因血浊、瘀血阻滞经络而导致的手足麻木疼痛等症。女贞子可滋补肝肾、明目乌发,与制何首乌配伍,共同滋补肝肾,补充肝肾之精血,从源头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浊的产生,同时,改善因气血不足导致的头晕眼花等症状。苍术燥湿健脾,可祛脾胃湿浊,减少因湿浊内生产生的血浊,改善患者舌苔黏腻、食后腹胀等脾胃湿浊相关症状。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与苍术配伍,可增强健脾燥湿之功效,进一步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与泽泻相互配合,一健一利,既能使水饮痰湿排出体外,又能从源头上防止其再次生成,起到治疗脾虚水饮内停致头晕的效果。远志与石菖蒲配伍,增强宁心安神作用,使患者心神更加安定,改善睡眠障碍。炙甘草调和诸药,使诸药协同发挥益气扶正、化浊行血、滋补肝肾、宁心安神之功效。同时,援药在扶正化浊延缓衰老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案例中人参、黄芪、枸杞子、山药即作为援药应用。(李倩倩  辽宁中医药大学  海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返回顶部